近年来
电信诈骗手段日益翻新
诈骗分子
通过各种方式
诱导他人参与犯罪活动
使得不少无知者
误入歧途
成为电诈“工具人”
案件回顾
李某系某高校一名在校大学生,想做兼职赚点生活费。2023年3月至6月,李某在游戏网友介绍下,了解到一个动动手指就能赚钱、没有门槛、低投入、高回报的“轻松兼职”。他虽然心存疑惑,但仍抱着侥幸心理,按照对方要求,开始向他人发送含有诱导性信息的诈骗短信,诱导他人下载某APP的诈骗短信,每个号码成功下载注册可以获得40元。
李某“兼职”一段时间后,开始介绍同学姚某、赵某等人参与并每单抽成5元。后李某的手机卡因发送诈骗短信被移动公司封停,但尝到甜头的李某不舍得就此收手,在知道上家发送的是诈骗短信的前提下,仍旧收取姚某、赵某发诈骗短信的获利。
案发后,经核查李某及李某介绍的人共发送诈骗短信8000余条,姚某发送诈骗短信5000余条。其中姚某发送的诱导信息查实电信网络犯罪2起,被骗数额2.5万余元,李某非法获利1000元,姚某非法获利400元。其二人行为已构成诈骗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校外犯罪分子利用未成年人识别风险及自我保护能力弱,又想赚快钱的心理,有针对性地设计诈骗手段,教唆和利诱在校学生参与电信网络诈骗,致使他们成为诈骗团伙实施犯罪的“工具人”。
主要表现为
提供自己银行卡给犯罪分子“跑分”洗钱,并为犯罪分子进行转账、取现;
犯罪分子通过网络APP、QQ群等联系未成年人,让其帮打电话谋取佣金,用一部手机接通诈骗分子语音,另一部手机打通受害人电话,通过转接使诈骗分子与受害人隔空对话,从而进行电信网络犯罪活动;
在校学生办理电话卡,利用自己电话卡“兼职”赚钱,发送诈骗短信等,向诈骗嫌疑人员提供手机卡等网络通信帮助,以上行为可能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罪名。
警方提醒
在此提醒大家,尤其是学生朋友们:
❗拒绝“无需经验”“轻松日结”“帮打电话、发短信动动手指可获利”类可疑兼职,保持警惕,核实招聘方资质,勿轻信。
❗强化法律意识,保护个人信息,勿出租、出借手机卡、社交账号、银行卡等避免被用于犯罪,防止自己沦为电信诈骗的“工具人”。
❗发现异常兼职或涉诈线索,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1:23:50关于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5年下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严正声明
2025-07-15 17:39:55公安部公布5起典型案例!
2025-07-15 16:48:28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发布第十二批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信息的公告
2025-07-15 16:46:48今日辟谣(2025年7月14日)
2025-07-15 16:43:31海南航空严正声明!
2025-07-15 16:41:56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承办单位: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海南省网络舆情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琼ICP备19023109号 琼公网安备 1101050203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