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类民生补贴政策的推进,围绕“育儿补贴”“国家补贴”“培训补贴”等主题的诈骗谣言暗中滋生。
这些骗局不仅让不明真相的公众蒙受经济损失,更侵蚀着政府公信力。深入了解其套路特点、危害后果及防范方法,是每位公民的必修课。这类诈骗谣言有着鲜明的共性特征,可概括为“三层伪装术”。
首先是身份伪装。不法分子常冒充卫健委、财政局、人社局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虚假短信、微信群通知等方式接触受害者。
其次是技术伪装。他们制作模仿官方域名的虚假链接,盗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等标识打造高仿网站,设置“补贴申领”浮窗界面,诱导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
最后是心理伪装。他们利用公众对政策不熟悉的空子,通过“限时领取”“过期作废”“名额有限”等话术制造紧迫感,让人产生“机不可失”的错觉,慌乱中被骗。
云南昭通的王先生就因在工作群看到“育儿补贴快速申领”信息,填写资料后导致银行卡被盗,幸得及时发现未造成损失。
诈骗谣言的危害是多维度的。对个人而言,轻则泄露身份信息,重则银行卡被盗刷。更隐蔽的是,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后续精准诈骗。对社会而言,会损害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削弱公众对惠民政策的信任。识别这类骗局有一套“一问一查一核”法则。
一问来源。正规政策通知会通过政府官网、官方APP等权威渠道发布,陌生短信、微信群的链接需高度警惕。
二查域名。政府网站后缀通常为“gov.cn”,虚假网站往往用“com”“net”等后缀混淆视听。
三核流程。官方补贴申领不会要求提供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更不会要求开启屏幕共享或人脸识别。
人社部门明确表示,任何涉及“五险一金补贴”的陌生通知都是骗局,真正的社保业务咨询可通过12333热线确认。遭遇可疑情况时,应立即通过正规渠道核实。若不慎泄露信息或发生转账,需保存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证据,第一时间报警。
谣言的滋生有其特定土壤。
从供给端看,政策过渡期的信息差易被利用,如育儿补贴政策刚公布而地方细则未全时,虚假申领渠道应运而生。
从需求端看,“占便宜”心理让部分人轻信“499元享云南6天5晚深度游”这类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诱惑,而骗子会用“政府补贴3169元”等说辞自圆其说。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更让谣言快速扩散,云南、贵州等地的旅游补贴谣言均采用相似话术模板,形成产业化造假链条。
法律对谣言制作者绝不姑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即使未直接骗取钱财,编造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也可能面临行政拘留等处罚。企业参与骗补同样代价沉重,重庆、四川等地企业因违规套取补贴被取消活动资格,相关违法所得予以没收。
防范补贴诈骗需要公众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作为个人,应养成“官方渠道核实”的习惯,不贪小利、不泄隐私。政府部门需加强政策解读时效,像国家卫健委明确育儿补贴申领渠道为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及支付宝、微信入口,从源头压缩谣言空间。记住,所有惠民政策都不会藏着掖着,更不会让群众“先交钱后领补贴”。擦亮双眼、理性判断,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民生,让诈骗谣言无处遁形。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2025-09-22 17:20:27每周超3.5杯牛奶,肝癌风险增加45%?真相→
2025-09-22 17:10:30没买直播工具却收到“取件通知”?这通电话让她被骗26000元!
2025-09-22 17:05:52领补贴要交钱?小心“三层伪装术”!
2025-09-22 16:59:57净网-2025|网警公布3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2025-09-21 17:21:18痤疮频发是 “毒素” 在作祟?别再被这些误区误导了!
2025-09-21 17:19:56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承办单位: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海南省网络舆情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琼ICP备19023109号 琼公网安备 1101050203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