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辟谣澄清

2025年8月科学领域流言榜→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科学辟谣平台 时间:2025-09-27 16:14:14
AI能准确解读体检报告?

图片

流言:AI现在非常“聪明”,能够像医生那样准确分析体检报告,给出健康建议。

真相:这种说法夸大了事实。AI确实可以帮人们解读体检报告,但它给出的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权威诊断。在大语言模型的帮助下,很多机构都推出了能够解读体检报告的AI,其中一些机构还使用医学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专项优化”,提高模型的可靠性。这些AI能对体检报告单上的项目进行识别分析,以通俗的方式进行解读,给出相关建议,这对普通大众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AI解读体检报告准确性还存在较大问题。比如仅凭一张体检报告,AI很难结合患者的过往病史进行综合判断。此外,还可能存在“AI幻觉”,导致解读出的体检报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包含错误的信息。总之,AI解读体检报告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过度依赖,更不能把它当成权威诊断。对体检报告有疑问,最好还是咨询专业医生。来源:科学辟谣)



焦虑症只是心理脆弱不是疾病?
图片
流言:焦虑症不是一种疾病,感到焦虑只是处于一种比较脆弱的心理状态。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科学道理。焦虑症是一种真实的疾病,而且无法仅靠自我调节情绪克服。焦虑症又称焦虑障碍,以病理性焦虑为主要表现。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紧张不安、过度担忧,即使现实生活中的客观问题已经解决,这种焦虑情绪还会持久存在,无法控制。此外,有的患者以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肌肉酸痛、发抖、心悸胸闷、气短、胃肠道不适、头晕头疼、口干等。总之,焦虑症不应该被视为“心理脆弱”或“心态、情绪不好”,而是需要正视、规范治疗的疾病。如果出现持久且没有原因的焦虑和担忧,而且伴有躯体不适,应及时就医,配合治疗。(来源:人民网新闻客户端)



孩子不上学就不着急接种疫苗,开学前补打即可?
图片
流言:一些家长认为,假期休息,孩子不上学,疫苗接种就可以延迟,等到开学前补种疫苗也不迟。 

真相:这是一种误区。疫苗的每一针接种时间都经过科学研究制定,严格遵循时间表,旨在让孩子在疾病风险最高的年龄段及时获得保护。尤其是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感染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一旦感染,后果往往非常严重。延迟接种,等于在孩子免疫力最脆弱、最易暴露于病原体的关键时期,主动放弃了至关重要的防护盾牌。不仅会延长孩子暴露于病原体的危险期,还可能导致后续剂次连环延迟,使疫苗整体保护效果大打折扣。(来源:人民网新闻客户端)



阴天就不需要防晒?
图片
流言:入秋阳光不那么强烈了,阴天的话完全没必要做防晒。

真相: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防晒霜能通过阻挡或吸收紫外线主要包括UVA和UVB来减少皮肤损伤。其中的UVA可穿透云层和单层玻璃,是导致光老化和皮肤癌的主因;而UVB在阴天仍存在一定辐射量。换句话说,即便在阴天或室内,紫外线也会通过云层、玻璃或地面反射等途径到达皮肤,造成累积伤害,长期忽略会增加光老化风险。

因此,无论晴天阴天,外出时都应根据紫外线强度涂抹防晒霜(阴天可选较低SPF值),尤其在开车、靠窗位置或高反射环境如水面、雪地。建议养成日常防晒习惯,认识到紫外线伤害的隐蔽性,避免因“看不见太阳”而忽视防护。(来源:科学辟谣



喝淡盐水能预防中暑?
图片
流言:夏季出汗很多容易中暑,汗会带着盐流失,因此需要补充淡盐水。

真相:这种说法不够准确。预防中暑,首要任务是足量补水,而非补盐。无论运动量大小,都应主动、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在高温环境下,建议每小时补充500-1000毫升水,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影响吸收。对普通人而言,日常饮食中的盐摄入量往往已经超标。如果再额外饮用淡盐水,会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如果在高温下进行长时间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导致身体大量出汗,流失了较多盐分和矿物质时,则需要适量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而对于普通上班族和居家人士,白开水就是最好的防暑饮品,没必要刻意喝淡盐水。(来源:科学辟谣)




备孕吃碱钙,能生儿子?
图片

流言:胎儿男女与体质酸碱有关,备孕吃碱钙能生儿子。

真相:这种说法是谣言。胎儿的性别由精子携带的性染色体(X或Y)决定,在精卵结合瞬间就已确定,与所谓“酸碱体质”毫无关联。“酸碱体质”本身就是伪科学。人体各部位酸碱度(如血液pH严格维持在7.35-7.45)由精密生理机制调控,日常保持相对稳定,不会轻易被饮食改变,更别提影响生殖细胞了。因此,这里建议大家不信谣不传谣,科学备孕应多多学习孕产相关知识,注重营养均衡和健康管理,而非追求性别选择。(来源:科学辟谣)


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承办单位: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海南省网络舆情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琼ICP备19023109号 琼公网安备 1101050203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