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维生素D3有害添加剂超标40倍”“覆盖90%家庭”“含工业垃圾”……近期,一系列关于“毒维生素”的谣言在网络平台蔓延,引发家长群体恐慌。
谣言产业链与营销“套路”
在网络平台,一些营销号通过制造维生素恐慌来吸引流量,已形成固定模式。他们惯用“毒维生素”“工业垃圾”等骇人听闻的标题,配以伪造的权威媒体报道和虚假数据,甚至使用移花接木的患儿照片制造视觉冲击。此类内容通常通过视频结尾、评论区、账号ID或头像等渠道引流推荐所谓“安全产品”,完成从传播谣言到营销变现的闭环。
此类营销手段不仅存在于社交媒体,在直播电商领域也屡见不鲜。一些主播利用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渲染“再不重视就晚了”的焦虑。
2025年3月,媒体调查发现,直播间中宣传的增高“神药”实际上只是普通的运动营养食品。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鼎亮表示,若主播隐瞒产品实际功能或夸大效果,导致消费者基于错误信息购买,则涉及对知情权的侵害。
如何识破保健品市场乱象
多位消费者反映在药店遭遇“维生素刺客”——在导购引导下购买高价维生素。记者走访发现,几元钱的维生素B1片、B6片、维生素C片等被放在货架最底层落满灰尘,而动辄138元、158元的高价复合维生素B片却放在最显眼的货架中间层。一名药店店员透露,保健品的毛利远高于药品,卖出一瓶保健品的提成能抵得上卖几十瓶普通维生素。
面对维生素谣言与市场乱象,消费者应建立科学认知。专家表示:无论价格高低,药品与保健品的维生素分子结构和基础功能相同,均可满足人体基本维生素需求。
针对网络广告乱象,市场监管部门已采取行动。2025年10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10件互联网违法广告典型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包括利用AI技术生成并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以及宣称普通食品具有疗效,发布未经审查的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等。
消费者如何辨别维生素谣言
专家建议查看信息源是否来自正规机构,警惕过度渲染恐慌的内容,不轻信所谓“安全产品榜单”。遇到可疑信息,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于维生素补充,应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根据个人情况合理选择,不盲目跟风网络推荐。
转发提醒爸妈!AI骗术、免费陷阱……谨防这些专坑养老钱的套路
2025-10-29 17:23:16台风天气中,塔吊随风旋转是没有采取防护措施?
2025-10-29 17:19:00儿童维生素D3有害添加剂超标40倍?警惕“毒维生素”谣言陷阱
2025-10-29 17:17:22新疆托克逊县地震引发灾情系谣言——今日辟谣(2025年10月28日)
2025-10-29 17:14:01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网信办出手!
2025-10-28 17:10:46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
2025-10-28 17:07:23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承办单位: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海南省网络舆情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琼ICP备19023109号 琼公网安备 11010502038855号